中华魂—黄河情

2006-08-01
   2006年8-10月,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组织了《中华魂—黄河情》艺术采风活动。海峡两岸近30位著名中国画家相聚黄河岸边,进行写生、采风、交流、创作,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画展。 
 

 
 
前   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神州大地得其滋润而繁茂千秋,华夏子孙受其哺育而繁衍万代。瞻望黄河,祭拜先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民族先进文化,是全球华人的共同心愿。基于这样一种情结,由海峡两岸老中青三代中国画艺术家组成的"中华魂·黄河情艺术采风之旅"代表团,于2006年10月14日至18日赴陕西进行写生、采风、创作。
        两岸艺术家在采风期间先后拜觐了黄帝陵,走进了壶口瀑布、参观了秦俑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古城的市井街巷和陕北高原的村庄院落,欣赏了集合盛唐古典元素的仿唐乐舞,体验了西北黄土高原的风情风貌;感受了具有陕西浓郁特色的泥塑、剪纸、布饰等黄河文化,。浸润于博大深厚的黄河文化之中,两岸艺术家们无不为轩辕黄帝人文初祖安邦治国平天下的雄滔伟略、周秦汉唐富民强国盛极天下的历史辉煌而骄傲;无不为黄土高原的雄莽坦荡广袤殷实、壶口瀑布的悬流飞泻雷鸣万钧所震撼;无不为黄河文化丰厚的历史遗珍和今日西安商贾云集游客如织的现代繁华所陶醉;无不为陕北沃土民情民风的勤劳善良淳朴豪放所感染。他们用画笔记录了每一处值得纪念的场景,用相机锁定了每一个值得留住的瞬间。
        在创作座谈会上,两岸艺术家们还对黄河自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流经川陕晋豫鲁等9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00余公里干流区域内的所有重要景观进行了认真疏理;对黄河文明从7万年前早期智人文化到以后的石器文化、青铜器文化、铁器文化至今的现代文化,以及从远古到当代的历史事件、人文民俗进行了考证筛选;从而确定了创作选题,明确了创作分工,为随即展开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采风团名誉团长、台湾艺术大学教授82岁高龄的李奇茂先生深情地说:"黄河是台湾、大陆乃至全球华人共同的根,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为有恢弘的黄河文化而自豪。画黄河、颂华魂是我们所有华人艺术家义不容辞的责任。"采风团顾问、原陕西国画院院长苗重安先生表示:"我在黄土高原、黄河边上生活了几十年,我对黄河有特殊的感情。我画黄河画了几十年,总感到怎么画也画不完,越画越想画。这次采风又有许多新的感受,我一定会在写生创作作品中把这些新感受画出来。"他们的感言代表着采风团全体成员的共同愿望与创作决心。
        "中华魂·黄河情艺术采风之旅"是继2005年在台湾举办的"中华魂·宝岛情艺术采风之旅"之后,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由中华文化联谊会、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中国画研究院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国家博物馆协办,在北京宝腾世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陕西省文化厅的支持与协助下,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承办的又一艺术盛事。"中华魂·宝岛情"和"中华魂·黄河情",属于"中华魂·海峡两岸艺术采风之旅"的姊妹篇。收录在这本画集的作品和2005年出版的《中华魂·宝岛情采风集》的作品是两次采风活动的宝贵成果。"中华魂·海峡两岸艺术采风之旅"姊妹篇的成功举办,必将为繁荣中华民族美术事业增添新的独特光彩。人们将铭记为"中华魂·海峡两岸艺术采风之旅"作出贡献的所有艺术家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并感谢他们为弘扬中华民族先进文化、促进两岸团结与艺术交流、建设和谐文化所作出的辛勤工作。

 


丹青缘叙母亲河

        犹记得2004年会由北京中华文化联谊会、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副主任赵树栋先生亲率北京及全国各省名画家三十余位、中国画研究院共同主办了一个极为有意义的两岸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华魂·宝岛情艺术采风之旅。那次的活动,台湾方面由两岸文化艺术基金会庄汉生董事长全力配合,率同一群台湾画家陪同宝岛游畅游一周,差不多的名山秀水,诸如阿里山、日月潭、花莲的天祥、大鲁阁以及花莲——谷关的横贯公路,直至沿北海一周、基隆、野柳、金山、阳明山到故宫等无处不留留足迹,套句台湾话,真是携带画笔台湾走透透。
        倘若北京的艺友们不亲自来走走,这台湾的风情,民俗以及台湾和大陆的文化艺术渊源,只是徒留一片想像而已,又有谁能理解得到,小而美的这个袖珍迷你宝岛,竟然是中国大陆的缩小版,她像一座俊秀多姿的盆景,内有高山峻岭,小小的沙漠,蜿蜒清澈的溪河以及一望无际的太平洋,深遂见不了底的湖、潭,还有这里的人们衣食丰硕,传承着中华文化和历史更是悠久深厚。 在大陆画家未来之前,脑中也许是浮满了问号:他们携纸带墨、挥动彩笔,也许会觉着这小小的岛儿、三笔两划都无法把纸填满,又岂知在三分不确定七分带猜疑的情形下,前年把整个系列的宝地写生,把那些个别至此一游的记录,一一的呈现在国父纪念馆的展览场理,这才发现,果真是情长纸短,引得台湾的观众赞美不已:"哇塞,真不得了,他们的如椽之笔竟然画得很台湾呢!"虽然:人在景中游,身不由已,画得虽真,却也会有牛头不对马嘴的趣事,但是,大陆画家们的"眼"、"手"和"心",已悄悄的锁住了台湾画家及观众的"情"了。这文化艺术之旅,又有谁不会去珍惜那份情呢!哪怕是短暂的相聚,又怎知他日不会相呼应呢! 前年,曾随奇茂北京再游,与那群忘不掉的画友们相逢再聚,会中开怀谈画,毫不留情的于蛋中挑骨狠言相向,但最后的结论是,再续前缘,为2006中华魂·黄河情艺术采风之旅,激情启程,迎君再来,这回换了个地方,欢迎台湾画家来北京,共组中华魂·黄河情写生之游,齐绘母亲河,共颂中华魂。
        这回换成台湾画家们组团来北京集合、汇聚他们共尊巨龙,看它、画它。北京依然由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副主任赵树栋先生主办并组团前往。这对来自宝岛的画家而言,更是雾里看花,这回不是怕真不满画纸,而是只怕它仅能容纳一双龙甬! 十月九日我与奇茂奉邀参加了杭州政府所辩的相约杭州西子湖的大型活动,尽管那里是文化之城、艺术之部、美食之地,样样迎人,但为了这个北京之约,我们准时于十月十三日下午2时之前准时于北京红墙饭店签名报到。 当天晚宴蒙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教授赐宴,奇茂接受这第一餐的宴请十分兴奋,除了美食,令我们欣喜的是,这次欢宴邀请的主人翁,他竟是我们初次相识在杭州,也是拜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所赐之良缘所致,十余年前任职于杭州国立艺专的英俊美少年冯远教授,那时正为李奇茂在艺专为杭州的首席个展,今日重逢,见他年青依旧,英姿焕发,但事业的突飞猛进,极令人钦佩,而李教授也已是白发苍苍八十高龄的老画家了。

西安重游、物换星移

        我们首次西安行是在十五年前,那时的西安,一股子灰土濛濛眼鼻难分的样子,无论走到哪里,心里极不踏实,像是战战兢兢,但是旷野四处,杂乱而无章,生怕出门一不小心便得流落他乡之感,特别是入夜,更是令人胆寒。         几年不见,恰似天鹜之变,蜕化之后的西安古城竟被十足的现代化高楼大厦所围绕,道路洁净开阔四通八达,规划得可圈可点,连霓虹灯都竟相争艳,过去的灰头土脸被现代的时尚取代得无影无踪,今、昔之比真是天壤之别,真是可喜可贺,遗憾的是唐城并非此行的主题,故未能留下机缘共享古城的大型宫庭舞艺之盛况,但是我们却能在有限的忙中抽空,我们仍然亲临了陕歌大剧院。

了不得的老虎磨牙、鸭子拌嘴

        这是我们第三度到陕歌大剧院,当然其中的时差,又是十几年之久了,今与昔,又是一个对比,不,也许是不能比,这种大型舞台表演,让我想起了拉斯维加斯赌城的丽都秀场,真是极尽之能去作最好的效果和彩光、彩灯的营造当然与欧美的娱乐殿堂相较之下在气势上也许是不能相提并论,但在舞蹈、歌艺的内涵,艺术层面来看,我感受到表演者的才艺学识和造诣之高无法形容,十余年的努力,会有如此惊人不同之表现,能使观众身临其境,犹似回到盛唐的时光遂道,与盛唐时的谊迈、华丽以及崇尚艺术生活形态共鸣,在设计丝丝入扣之间融为一体,好像是活演了一千陆百多年前的大唐盛世繁华景象,好似那些陶制的舞妓,好似一个个都由土里活了过来,用现代的智慧和幽默延续了当年。我们来自台湾对盛唐的文、艺大多在书本上详熟,唯有西安的艺术演艺天才们才能把那个时代惟妙惟肖的详属而作深入的诠释。
        我融入了宫庭少女们踏青时无愁泻意灵巧的舞步之中,那么轻柔,那么纯真,水袖又甩出那么的唐代,温馨又窝心,真是可人至极。真不懂那位弄萧的人物怎么能把乐章吹出旁白,惹得观众如痴如醉或爆笑如雷,真是叫绝。还有那枝高八斗的鸭子拌嘴和老虎磨牙,他们这一群乐师更是集旋律、静、动态,布局出一幅幅的大写意,随心所欲,有趣盎然的动感钜作,精细而巧妙的透人心扉。仔细的回想那些无论是大型或是个人不同技法的舞台表演之所以吸引人,以绘画的观点看来,在硬体上融合了古今,让布局上加入了现代和自我的开创性,唯其精髓贵在能依据唐代的文艺内涵,强化得却也十分的忠实,所以虽然节目并不多,但是在文化、艺术的灵魂里,却是充谥着不变的中国之情。虽然有意犹未尽之憾,但总算是让人认识了唐都当年之繁华,包容了这些缺失,留下再来的理由,不也算是画面留下可铺的空灵且留白,不也是布局的一部分吗?岂不是留下想像的空间会更大!

新气势,不凡的布局和彩光

        十月十五日,这一群来自东、西、南、北的画家们,携笔带墨,挂相机被引领至黄帝陵参观和写生。
        一路上,心中始终念记着黄胄道兄叙大西北的画境,他点点滴滴为他过去的写生形容,窑洞文化,艺术是如何的朴实、豪迈,特别是大西北个性,豪迈不羁的那些乘骑千里,奔驰于马背上的民风,才能引发出万丈豪情的笔墨,挥洒出大漠勇士,生龙活虎展现雄风的叙画情景,不只是他崇拜,我们也拜倒,他曾在北京香山画室允应过我们,希望有朝一日亲身陪我们再访黄河、住窑洞,大啖羊肉泡馍,体验生活,叙画生活,遗憾的是广州一别,竟是生死相隔。此番前来,心中依然觉着有他相伴,只是可能他若亲临必然也是老马已不识途了。
        在数小时的蜿蜒山路,不仅是看不到任何的荒寒萧瑟,迎面而来的不是碧绿,便是橙红,彩色缤纷,彼起此落,点辍着整个系列的山谷,生意盎然,倒让我想起了当年台湾的横贯公路,不也是由自险峻荒芜而开发成桃李苹果多彩之乡充溢着一片富裕景像,让过去的那些枯笔、乾墨,融入了一些开拓过后浮现了一片的青碧、隽逸、清秀,就连窑洞也番新赋上了对比调和的色彩,变成了极俱幽思的雅致可居可餐的民宿,比比皆是,大西北突然隽逸多姿了,有了新的气势,新的布局和彩光。在不同的气度,不同的彩度一阵的转折变化中,重现出来的不仅是有剪纸和色块,处处之的突变、幻化、具象出数不清的创新画幅。

黄帝陵发古幽思、壶口观瀑饮水思源

        黄土高坡上的黄帝陵最是令人发古而幽思,虽然其间只有少数的几块纪念碑,但却是极为经典,意味着我们的根脉源自于此,伴和着的是几棵千年古柏,竟也为这个龙族编织了数千年前,祖先用血汗堆磊出来的美丽江山,身临此处,我们并不在乎是否是祭祖之地,也不介意古相扭曲憨拙的老树是否是黄帝亲手所植,只觉着这里是血脉传承永不凋凌的老家,情深而温暖,画家们在此写生,除了用空灵陪衬憨拙的飞笔干墨挥洒而外,只有以心灵的旁白与祖先们记忆中的丰硕,共鸣出一家人亲蜜欢聚的情景,虽然我们伫足在此不过是瞬间,但心中却紧扣着历史文化演进的流程,因为在这块山头之上有我们的根,盘踞着落叶之前血脉之根源。
        此次两岸画家写生旅的最重一站是黄河的壶口,它不是母亲河的发源地,却是汇集成黄河的第一个瓶颈的通道,由自宜川到此又是数小时的柳暗花明村村之渡过。
        如果由山坡之上俯视壶口,实在是平实无奇,只捎用数笔的大斧劈意笔墨挥刷并透视一下洼地墨色浓淡使之交错,便可窥视出它的全貌,除了它十足的摆出了豪迈的气势而外,很难出现奇特的布局和诱人的景色。尤其是此刻漫飘着牛毛细雨,濛濛的少少的丝丝雾气掩盖了整片的墨绿及赭红,倒也留下了小小的神秘色彩。
        但在凄风苦雨中,画家们蹒跚踱近壶口的刹那,突然被地下深处壶口矗冲而出犹似万马奔腾的飞瀑争夺而出汇成白色怒涛万头攒动急泄冲飞而出,矗然作声翻滚的白浪撼动得足以让人魂飞魄散,犹似金沙江的虎跳峡,它们都只沾了江中娇小的一个区域,所积攒出的怒涛却像是原子爆发了它的威力,谁也不会料到它们竟以千钧不敌的猛爆力量,展现出了振撼环宇的怒吼,真教人感叹于这造特者的上帝,如何能涌现出那么大的智慧与力道,雕塑出如此刚柔并济数成年章法不乱的歌颂的大地!
        游完了壶口,捎带着惊恐,多带着忘不掉的对此深广大地的歌诵和我们一群画家相聚一周的欢乐。隔天我们大伙儿又归返来时之路,只是心中的笔墨,汇集成片片的空灵留白,我们更期待下次再来时补上深情而隽永的诗章。为黄河的叙画,留下历史的开章和旁白,无论下次在天涯的何方,我诚心期盼快些再聚。

 

洛华笙于台北淡水红树林夕阳西下之际


 
采风两岸行 寄情山水间
        从春至秋,从宝岛台湾到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由中华文化联谊会、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和台湾中华两岸文化艺术基金会合作举办的"中华魂——海峡两岸艺术采风之旅"活动,为来自海峡两岸的数十位著名艺术家提供了一个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激发创作激情的机会。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体味宝岛台湾和黄河沿岸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相信两岸的艺术家一定会被壮丽的大好河山深深感染,为悠久深厚的中华文化深深自豪,也一定能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预祝此次"中华魂——海峡两岸艺术采风之旅"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文化部副部长      

中华文化联谊会会长
二00五年三月八日